>> 首页 >> 会计学习 >> 全面业绩观:会计准则思想的进化与回归
   
 
  
 
全面业绩观:会计准则思想的进化与回归

打印此页】      税税平安网 [http://www.tswin.cn]

 

全面业绩观:会计准则思想的进化与回归

  新会计准则比旧会计准则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进一步向相关性靠拢。

  财务会计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集团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客观、全面地确认、计量企业的业绩是财务会计目标的核心。企业业绩的确认与计量有两种模式:交易业绩观和全面业绩观。今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方面的实质性趋同。我国会计准则思想的演进,反映了社会对企业业绩评价理念的进化和会计确认计量的结果向企业真实财富的逐步回归。

  一、交易业绩观与全面业绩观

  交易业绩观(Transaction Performance Conception),即通过对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逐笔确认和计量来计算出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损益和整体价值的变化。交易业绩观以损益表为中心,把经济交易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计量企业损益和价值变化的基础,对因非交易原因引起的资产负债表项目的价值变化及其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不予关注。

  全面业绩观(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Conception),反映企业在资本得到保全的条件下取得的利润,即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赚取的真实财富。全面业绩观不仅对实际发生经济业务导致的企业损益进行确认,而且把各种因素导致的资产负债表项目的价值变动纳入企业业绩确认与计量的范围。

  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可靠性和相关性是最重要的两个特征。会计的目标就是为信息使用者尽可能地提供具有高度可靠性与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但事实上,由于客观条件的局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不可兼得。交易业绩观与全面业绩观则反映了社会对企业业绩相关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不同取向。交易业绩观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基础,各项会计处理都留有可验证的证据,比全面业绩观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对于审核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全面业绩观以评价企业的整体价值为导向,不仅考虑了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对企业损益的影响,而且将企业资产负债项目的价值变动也一并纳入到企业的业绩评价中,可以总括地反映企业的现时价值和未来发展,能为企业利益相关集团的经济决策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会计信息,比交易业绩观具有更高的相关性。

  二、新旧会计准则业绩观比较

  (一)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新会计准则比旧会计准则更加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进一步向相关性靠拢。新会计准则在强调客观性的同时,将“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企业将按照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而不是法律形式进行确认和计量,会计确认与计量的结果与企业的真实财富变动更加趋于一致。

  (二)会计计量属性方面。旧会计准则把历史成本作为会计核算的一项基本原则,并明确,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随意调整账面价值,资产负债表项目始终以实际发生时的历史成本计价,体现的是交易业绩观。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取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尽管新会计准则仍然把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一般标准,公允价值还是贯穿了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始终,《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准则更是把公允价值作为核心计量标准。由于资产负债项目的实际价值不断发生变化,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差别导致了企业账面业绩和真实财富的偏离。按照公允价值对资产负债表项目进行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有助于准确评价企业的真实财富变动,企业的会计信息具有更强的相关性。

  (三)会计政策选择方面。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能够较好地体现稳健性原则,是旧会计准则允许的一种会计政策。而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不再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主要原因是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动,会造成销售存货和期末存货计价与实际成本的偏离,从而导致企业业绩失真。对后进先出法的限制,表明新会计准则不仅注重当期损益的计量,而且较旧会计准则更加注重资产负债表项目的价值确定。

  (四)对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考虑方面。我国以往的会计准则、制度对经济事项的计量基本上都是静止的、面向眼前的,仅反映了某一项经济业务在某一特定时点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新会计准则第一次将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引入到财务会计的计量中,对部分金融资产按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实际利率计算的现值计价,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在计量基础的趋同上迈出了突破性的一步,企业资产、负债项目的价值内涵更加丰富,会计信息对企业业绩的反映更加真实。

  (五)关注资产整体效益方面。新会计准则第一次提出了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概念,把企业资产按照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划分为一个个资产组或资产组组合。与旧会计准则对经济交易和资产进行逐项独立计量相比,新会计准则更加重视企业各项资产整体效益的发挥,有利于促进企业不仅要注重单项资产的效益,而且要注重各项资产的优化整合,充分发挥各项资产的协同效应,改善企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和综合业绩。

  三、全面业绩观对农发行的启示

  会计准则业绩观的演进是社会、经济、科技等领域进步的综合反映,农发行只有顺应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充分吸收各个领域的先进成果,适时转变会计观念,才能适应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的大局,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发挥出会计在增强全行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关注综合业绩。客观评价一个会计主体的业绩,不仅要评价某一会计期间实际发生经济业务的损益,而且要评价其资产负债表项目的价值变动。农发行应逐步转变以损益表为核心的业绩观念,无论是对贷款企业进行资信评估,还是对分支机构进行绩效评价,都应综合考虑影响会计主体真实业绩和整体价值的各种因素,对会计主体的业绩进行全面评价。

  (二)全面考虑风险因素。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国家政策调整、宏观经济波动、粮棉和资金市场变化等系统性风险和每个贷款客户的特有风险都直接影响着农发行的业绩和发展能力。农发行应连续评价各种风险对自身资产质量、经营业绩和整体价值的影响,进一步增强资本保全观念,在外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渐把各种风险因素纳入会计确认和计量中,确保账面利润的增长能够真正反映真实财富的增加和全行整体价值的提高。

  (三)完善会计信息系统。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实现由交易业绩观向全面业绩观的转变,需要大量的经济交易以外的数据和复杂的经济计量模型支持。农发行应在现行业务处理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把货币时间价值、风险调整系数等各种经济参数和经济计量模型植入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综合分析和预测能力,为决策层提供相关性更高的会计信息。

  (四)加强对市场的研究。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商品乃至整个企业都有相应的社会公认价值。作为一个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银行,农发行不仅要关注信贷市场和资金市场的走势,而且要关注相关商品市场的价格变动,关注贷款客户在商品和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只有掌握大量的市场信息,并对其进行深入挖掘,才能不被优美的会计报表数据所迷惑,对客户的资信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

  (五)发挥资源的整体效益。全面业绩观注重企业资源的整体效益,充分发挥各项资源的协同效应是全面业绩观的基本内涵。农发行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发展战略和外部环境,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盘活存量和增量资源,逐步增强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灵活性,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发展效益,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六)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仅熟悉借贷规则和简单的加减运算已远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需要。农发行对财会人员不仅要加强业务操作规范方面的培训,同时要加强经济学、计量学、金融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的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支宽口径厚基础、会核算懂管理、具有较高专业水准和较强职业判断能力的财会专业队伍。

 

 
 
     
08-10-2